😮✉🌱
對于文化作品,我想借用法國哲學家保羅·利科(Paul Ricoeur)的觀點,即我們只能以一種迂回的方式,通過存留在文化作品中的人類象征來理解彼此。巴黎圣母院、天壇、胡夫金字塔、泰姬陵以及《蒙娜麗莎》《清明上河圖》《紅樓夢》等杰作的創作初衷,在經濟上的考量并不比技術上的多。雖然這些經濟和技術問題很快出現在創作中,但它們并不是根本性的。因為這些作品并未回答“這將帶來多少收益?”或“投資回報是多少?”等問題,然而它們的價值無法估量。
我認為,藝術家使不同文明的和平對話與情感對話成為可能。例如,我們邀請黃曉亮與蔡雅玲兩位中國藝術家在巴黎老佛爺百貨公司櫥窗展示他們的作品。蔡雅玲的作品《精氣神的共鳴》致敬20世紀中國先鋒藝術家潘玉良,用水晶珠簾生動地呈現了潘玉良的樣貌。潘玉良曾于20世紀到法國進行藝術交流。今天,法中之間悠久的藝文交流史需要繼續書寫。
🎌(撰稿:堵莎萍)老年人該讀些什么書?
2025/09/14聶寒婕🐼
日本飛行員成為八路軍!這才是真正的中日友好!
2025/09/14仲孫豪珍⚾
300億L4獨角獸CEO跑路
2025/09/14柴茗珊✢
蘋果手機也被遠程引爆?真相來了
2025/09/14魯錦嬌💆
數字經濟釋放就業潛能
2025/09/14邱驊云♪
男子家暴孕妻致死 潛逃期間再婚又出軌
2025/09/13蒲融勇☌
移動社交十年我們如何被改變 一些問題需反思警惕
2025/09/13盧珊鳳♩
我駐以使館重要提醒
2025/09/13公冶鴻雁i
北美票房:《變形金剛:起源》首映名列前茅
2025/09/12童蓮蝶a
文化中國行|古時明月今猶在 一磚一瓦話鄉愁——從中國傳統民居中讀懂家的含義
2025/09/12扶希翰➚